目前,临床上乳腺癌筛查有三种方法,分别是乳腺B超、钼靶以及核磁共振。帖子中称,钼靶用来做乳腺癌筛查结果较为可靠。对此,专家明确提出了不同观点。
邵志敏教授认为,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指南中对于乳腺癌筛查项目的推荐,是基于他们所在地区的乳腺癌流行病学数据制定出来的。
就世界范围而言,乳腺癌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。在中国,诊断为乳腺癌的平均年龄为45-55岁,比西方女性更加年轻。来自上海和北京的数据显示了乳腺癌的两个发病高峰,第一个出现在45-55岁之间,另一个出现在70-74岁之间。在欧美发达国家,乳腺癌患者70%以上是绝经后妇女,而在此年龄段我国患者仅占一半左右。“在没有考虑到人种和地区发病情况差异性的基础上,机械地将国外指南理念‘移植’到中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。”邵志敏教授说。
此外,基于我国女性独有的乳腺癌发病高峰,专家认为,40岁左右的女性由于乳房腺体组织较为致密,钼靶对其穿透力不够,较难发现早期病灶,而乳腺B超却能起到更好地“查漏补缺”。
据了解,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于2008年5月在闵行七宝社区启动乳腺癌筛查项目,初筛体检覆盖到七宝地区2万多人次,由乳腺外科接待进行钼靶和乳腺B超检查各1.8万余人次,通过筛查确诊乳腺恶性肿瘤96例。项目组通过基于社区人群的研究发现,对中国女性采用钼靶联合乳腺B超的诊断和筛查技术,能够提高诊断率10%以上;虽然钼靶对中老年女性具有广泛适用性,但超声对腺体致密型乳房的年轻患者更具优势。
而后,邵志敏教授和其团队在编撰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》(2015版)时曾提出,乳腺癌筛查方式的选择应该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和筛查获益比,尽管乳腺核磁共振筛查效果更好,但用于普通人群的筛查是不经济也不推荐的。最终,专家们明确将钼靶联合乳腺B超写入指南,并在全国范围推广普及。